新闻资讯

饱受争议的“玩偶医生”“以爱之名”的情感溢价BOB半岛体育

2024-04-15
浏览:
返回列表

  「当情感溢价成为了商家屡试不爽的致富法宝,戳破糖衣的消费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和以往的一阵好评不同,这位曾经的“治愈系玩具修复师”正在遭受着来自自己顾客的质疑。

  十年前,退休后的朱伯明在上海开了一家“娃娃医院”,专门修复一些老化、损伤的毛绒玩具。此后,他逐渐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了不少暖心新闻的主角。在接受采访时,朱伯明称自己修得并非只是娃娃,而是“他们的一段回忆”。

  专程约朱伯明进行玩偶修复的顾客越来越多,往往排队“挂号”都要挂一两个月。随之而来的,是有关“天价修复”和“名不符实”的指控。有顾客直言:“(玩偶)比之前的状态还要糟糕!可我为了修它,已经花了近1万块,还借了钱。”

  1月7日,再登热搜的朱伯明变成了“争议娃娃修复师”。在一片质疑声中,“朱伯‘娃娃’诊所”已从网络平台下架。

  与玩偶的原本价格相比,修复玩偶的过程中往往会支付更多的“治疗费”。为什么人们宁愿修好旧玩偶也不愿买新的?当寄存在物体中的情感成为了商家用以溢价的砝码,消费者又该如何招架?

  愿意去寻找玩偶修复师修理娃娃的人,往往都和自己的玩偶有着特殊的故事。因为在主人眼里,二者并不只是单纯的买家与商品的关系。独一无二的娃娃并不能被新的替代。同样不能被替代的,是由玩偶点缀的日子和与它相处中产生的情感。

  “其实我建组的初衷就是想和人分享一下我家的象象,它太可爱了,它是我的宝贝,我的精神支柱,我的亲人,我希望用一些记录把我们之间那些美好的细节保留下来。”

  小组组规里,组长这样写道。而进入组内的“饲养员”也都会一起探讨“如何科学合理饲养毛绒宝贝”。

  浏览小组内的帖子,能看见“饲养员”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带娃日常”,分享毛绒护理的小妙招。有人讲述了自己和玩偶之间的小故事,还有组员将陪伴14年的小熊纹在了自己的后背。

  这些毛绒玩具有的刚刚成为主人的伙伴,有的却已经和主人度过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在陪伴的过程中,玩偶本身也成为了难忘岁月的一部分。珍贵的记忆里,它们更像是一个无声的见证者,可供主人无限畅想,为它安上各种“人设”和故事。

  从小 陪伴的毛绒玩具经历 了主人的成长, 在具有排他性的私密空间中见证了主人的痛苦与快乐。 玩偶就如同一张白纸,可以被 主人画上各种颜色, 可以被折叠成任何想成为的形状。它的“无生命性”为自己赢取了最大的信任,让主人得以确保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不会被背叛的情境下,也使得主人可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

  人际交往总是有着约定俗成的原则,成年人的社交也往往难逃对他人心意的揣摩。面对玩偶,那些用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技巧不再需要,主人大可以吐露心声,肆意表达。人与玩偶间放松的相处与惬意的陪伴本身也成为了回忆的一角。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与物共鸣,玩偶的主人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条条框框,来到这样一个毛绒绒的简易乌托邦。

  在这个过程中,玩偶已不再是简单的玩具,它寄存了太多的感情与意义,与主人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联结。用来填补孤单时刻的玩偶在长久的陪伴中本身也成为了情感需求的一部分。

  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中,一位提着百宝箱的裁缝老爷爷用自己的巧手让残破受损的伍迪焕然一新。在修复时,面对他人的催促,老爷爷回答道:“这是艺术,急不得”。

  随着朱伯明的热搜,玩具修复师这一职业再次进入了网民们的视野。从艺术到手艺,温情治愈的包装下是明码标价的服务。珍视自己玩偶的主人在寻求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承担的是“以爱之名”的溢价。

  鲍德里亚曾言:“消费主义时代的消费不再是针对实体的消费,而是针对意义系统的消费。”玩偶之于主人的意义是主人主观制造出来的。这一意义由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创造,进而却又反制于人,框定了其对于主人的价值。而玩偶修复的商家则正好利用了这一意义,在“修复童年”的幌子下拿捏住顾客的软肋,进而衍生成为加价的砝码。

  社交媒体的介入再一次给“娃娃医生”这一概念裹上了糖衣。在完整的传播链条里,修复玩偶的生意变成了一个梦幻般的童话故事,给娃娃修整补缺的工作仿佛真的成为了救死扶伤的使命。“以爱为名”的溢价 方式被描述为他对玩偶“拟人”的尊重,网红、治愈系等标签成为了刚刚接触他 时所能生成的初印象。

  不明就里的“圈外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珍视一些“破烂”,更无法接受花费远超玩偶本身的价格来对其进行修复。事实上,商家正是 因为清楚知道,对消费者而言花费成百上千的价钱来帮助自己的玩偶“重获新生”有着重要且珍贵的陪伴价值, 在“玩偶修复”概念下所进行的基础裁剪工作才进一步拥有了涨价的借口。

  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朱伯明说道,修娃娃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进入它们的世界。他将需要修补的娃娃当做真正的病人,用拟人的态度去对待玩偶和玩偶的主人。而这样一种人格化的修复方式也正是吸引消费者的宣传手段。他精明地利用了消费者对玩偶的移情,将高价修补费合理化为“治疗病人”所需的正当费用。

  当情感溢价成为了商家屡试不爽的致富法宝,戳破糖衣的消费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无论是翻拍经典的大IP电影;还是基于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情怀广告;亦或者下沉到所谓“卖故事的淘宝店”......一个个基于商业需求和个人利益所创作出来的情怀故事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割消费者的注意力和钱包,帮助商家迅速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价值,还拥有了大批量的潜在用户。

  情怀成为了一种流量变现的捷径,真实真挚的故事淹没在为了商业利益而精心炮制的情怀浮沫中,难辨真假。

  72岁的B站up主“卢正义的雕刻时光”长期在B站上传自己的木雕视频,以传统木雕手艺和雕刻出的二次元形象作品赢得了大量年轻人的喜爱,其粉丝数也早已突破200万。然而,卢正义高频更新的速度和跳跃细节的剪辑却也引起了一番有关视频造假的质疑。

  一方面,消费者极易被情怀营销所吸引,被“换汤不换药”的消费主义收割,主动为进行情怀营销的商家赋魅;另一方面,吃到甜头的商家也已习惯于一次次踏上这条贩卖情怀的捷径。

  消费者本应购买的是产品,所有的计较和考量也应该是有关产品质量优劣的货比三家。然而华美的故事泡泡从附赠品变成了主产品。很多时候,人们挑选的不是货物而是包装。在太多以故事开头的套路中,我们已经为足够多的情感溢价买过单。

  另一种困境是,产品背后真正含有的文化底蕴和被专门炮制出的情怀假象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辨寻。

  看似真挚的情感营销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其背后充盈的却是对目标群体的精准定位和推广产品的帽子戏法。

  “情怀牌”可以成为商家营销的好噱头,然而在用户高价支付的捷径背后,却往往难以收获像走心广告所描述一般的走心产品。

  这种产品可能是实体的,也可能是精神层面的。它们形式不同,却让消费者有着相同的渴望:在拆开包装的糖衣之后,我们期待获得的是一颗真正的糖,而不是糖衣炮弹。

  很多年后,或许这些情怀浮沫都已荡然无存,真正留下的只有质量上乘的产品,和认真把关的人。

  在这样一个急匆匆的世界里做一个暂时无利可图的人,很朴素、很难得,却也更长久,更无愧于心。

搜索